2024-05-25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北京开幕 中美交流基金会呼吁美中引领应对全球挑战

(2024年5月25日,北京)由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与全球化智库(CCG)合作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于2024年5月25-26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自2015年创办,今年是第十届。上百位来自政、产、学、研等各国各界的政要、驻华外交官、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齐聚论坛,聚焦动荡中的中美、中欧、中东的合作、竞争和地区和平等一系列国际热点议题,深度剖析中国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探讨变化中的世界政治经济趋势,为国际、中国两个大局建言献策。

中美交流基金会总裁周建成在论坛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并主持分论坛“中美圆桌:更光明的未来?中美关系与国际合作”。

论坛充分响应中美两国元首达成的“巴厘共识”和“旧金山愿景”,在中美关系主题分论坛邀请国际知名中美问题专家研判美国大选趋势以及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可能重回权力中心,中美和国际合作大势和中国的应对方案。

2024年恰逢中美建交45周年,这一年也是美国总统选举、欧盟议会选举等领导层换届,同时还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特朗普卷土重来异军突起,欧洲右翼强势崛起,在俄乌冲突胶着、中东武力扩大的背景下,国际政局变幻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特朗普可能重掌白宫的美欧关系又将对中欧合作、世界和平产生怎样的影响。

周建成认为中美两国应该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积极推进与合作的角色,现在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两国更应该起引领的作用。

“逆全球化、脱钩、脱离接触的力量正在世界各个角落涌现。我们越是在自己的边界内退缩和固守,就越会造成我们所害怕的现实。”周建成说道。他还就如何应对全球面临的这些重大挑战提出了三点建议:

  • 当事情看起来困难时,迈出一小步也能带来很大的不同;

  • 我们应该与那些跟我们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保持接触;

  • 我们人人都有力量、也有责任积极参与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周建成在论坛开幕式上倡议,人人都应该考虑采取具体的行动,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将对话转化为造福国际社会的可行解决方案。

论坛开幕当天,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红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CCCWS)主任王立勇,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兼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院长于运全,欧洲政策中心(EPC)理事会主席、前爱尔兰驻华大使戴克澜(Declan Kelleher)在论坛上进行了主旨发言。

_____________

论坛主要议题: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两天共举行八场分论坛和圆桌对话,与会嘉宾们聚焦动荡中的中美、中欧、中东的合作、竞争和地区和平等一系列国际热点议题展开讨论:

  • 开幕-变局中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再思考

  • 欧盟项目“中欧智库交流”圆桌-中欧关系:在不确定性中前行,

  • 分论坛:全球人才流动与治理,

  • 分论坛:全球商务区创新发展、

  • 大使圆桌-多极世界的多边主义、

  • 企业圆桌-动荡时代的全球贸易重构和企业战略、

  • 中美圆桌:更光明的未来?中美关系与国际合作、

  • 气候圆桌-塑造未来的全球气候与自然治理、

  • 乌克兰圆桌:乌克兰和平前景:中欧之见

  • 特别专题论坛-多极世界中的中国与中东与报告会

➢ 分论坛一:巴以冲突解决路向何方

➢ 分论坛二:实现中东和平繁荣、稳定无核的可能性

➢ 分论坛三:独立与主权:外部干预、状态、规制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

_____________

关于中美交流基金会

中美交流基金会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创立的独立非盈利机构。基金会旨在推动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互信、促进交流、增进了解。自2007年成立以来,基金会已经组织包括常春藤大学和非裔美国大学在内的超过2000多名美国学生访华,亦每年组织中国大学生访问美国,议题涵盖政治、安全、科技、环境、反贫困倡议、创新及国际合作,深受中美大学生的欢迎。


Read next
Join our mission
More about our work
We support the China-U.S. relationship as a whole by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solutions that advance the common good.
We initiate and maintain trust-building measures through innovative programs, events, and conferences.
We are known for facilitating exchanges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institutions. Over 2,000 U.S. students have experienced this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