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第五届中美香港论坛开幕,全球领导人呼吁团结、和平与合作

中美交流基金会主席赵令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
中美交流基金会总裁周建成

中美两国大使、领导者与全球专家齐聚一堂,探讨两国面临的挑战与合作机遇

11 月 15 日,“2024 中美香港论坛”开幕,国际政要齐聚一堂,就中美关系展开讨论和对话。本届论坛由中美交流基金会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主办,是美国总统大选后首场 以中美关系为主题的全球性活动。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回顾与展望”,它强调回顾两国关系 过往成就的必要性,也为两国合作应对共同挑战制定前瞻性议程。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驻美大使谢锋表示:“向前看,中美关系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何去 何从,两国人民关心、国际社会瞩目……中美各有关切,完全可以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坦诚沟 通,通过平等协商寻求解决办法……双方要确立对话而非对抗、双赢而非零和的交往基 调。”

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在随后的发言中表示:“我们两国政府有义务以有效的方式 管理双边关系。但是,中美两国各行各业的民众,包括学生、商界人士、青年专才、音乐 家、艺术家、运动员和学者,他们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展望 2025 年,美国驻华使团将全 力支持即将上任的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帮助他和他的新团队在处理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对 华关系方面取得成功。”

孟加拉临时政府首席顾问、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连续两年在论坛发言。他 敦促中美两国发挥作为“国际社会天然领导者”的影响力,强调两国合作对应对全球挑战至 关重要。在孟加拉正在进行转型的背景下,尤努斯呼吁中美两国做全世界道德领导力的榜 样,从而“保障全球的未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表示:“我们希望两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坚持通过 对话、磋商和谈判妥善解决问题、管控分歧。我们希望两国推动重点领域互利合作,推进农 产品、能源、医药、金融等传统领域的合作,探索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兴领 域的合作。我们希望两国加强国际事务的协调,加强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健 康等多边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 核心的多边合作机制。”

中美交流基金会主席赵令欢认为,“我们相聚在一个重要时刻,就在十天前,影响深远的美 国总统大选结束了。中美两国人民在各个层面的对话与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本论 坛为坦诚和建设性对话提供了平台,其目的是促进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这是我们的机会, 来为和平而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做贡献。”

中美交流基金会总裁周建成对嘉宾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香港中美论坛不是大会,它 是一年一度的工作聚首。全球领导人聚首香港这个国际金融、商业和艺术中心,参与塑造全 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本届论坛不仅有更多女性领导者参加,还首次下设了青年项目,并 有来自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演讲嘉宾。我们还迎来世界经济论坛等新伙伴的首次 参与。同时,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来自三个美国总统家族的代表。”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陆慷表示,尽管困难重重,但中国致力于维护稳定、健康、可持 续发展的双边关系的决心从未改变。中国一直努力寻求携手合作,不仅是为造福两国人民, 也为造福全世界。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主席、第十二任美国贸易代表白茜芙说:“对于当前局势,我们 有很多话可说,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国必须找到重回正轨的方法,为了稳定,为了商 业,为了和平,这都最符合两国、两国人民及全世界的利益。”

当天的高级别对话探讨了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和中美双边贸易的未来,以及卫生和气候倡议 合作为实现持久和平带来的机遇。论坛亮点还包括大师课“倾听的艺术”,它由美国总统艺 术与人文委员会文化特使卡拉·卡纳莱斯主持,主要面向年轻人。受邀参加论坛的年轻人有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纽约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学生。

论坛特别向促成中美建交的两位关键人物吉米·卡特总统和已故的亨利·基辛格博士致敬, 后者自 2008 年中美交流基金会成立以来一直担任基金会名誉顾问。卡特总统致力于推动和 平与人权,是新时代中美关系的缔造者,基辛格博士是中美外交的先驱和全球外交政策领域 的决定性人物,他们的努力为中美双边接触奠定了基础。

论坛第二日为闭门圆桌会议,领导者们将就贸易、安全、气候等复杂问题进行以解决方案为 导向的深入讨论。



Read next
Join our mission
More about our work
We support the China-U.S. relationship as a whole by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solutions that advance the common good.
We initiate and maintain trust-building measures through innovative programs, events, and conferences.
We are known for facilitating exchanges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institutions. Over 2,000 U.S. students have experienced this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