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5

「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北京開幕 中美交流基金會呼籲美中引領應對全球挑戰

(2024年5月25日,北京)由中美交流基金會(CUSEF)與全球化智庫(CCG)合作舉辦的「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於2024年5月25-26日在北京舉行。

「中國與全球化論壇」自2015年創辦,今年是第十屆。上百位來自政、產、學、研等各國各界的政要、駐華外交官、國際組織代表、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袖齊聚論壇,聚焦動蕩中的中美、中歐、中東的合作、競爭和地區和平等一系列國際熱點議題,深度剖析中國與全球化面臨的挑戰,探討變化中的世界政治經濟趨勢,為國際、中國兩個大局建言獻策。

中美交流基金會總裁周建成在論壇開幕式上致歡迎辭,並主持分論壇「中美圓桌:更光明的未來?中美關係與國際合作」。

論壇充分響應中美兩國元首達成的「巴厘共識」和「舊金山願景」,在中美關係主題分論壇邀請國際知名中美問題專家研判美國大選趨勢以及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可能重回權力中心,中美和國際合作大勢和中國的應對方案。

2024年恰逢中美建交45周年,這一年也是美國總統選舉、歐盟議會選舉等領導層換屆,同時還是中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特朗普捲土重來異軍突起,歐洲右翼強勢崛起,在俄烏衝突膠着、中東武力擴大的背景下,國際政局變幻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特朗普可能重掌白宮的美歐關係又將對中歐合作、世界和平產生怎樣的影響。

周建成認為中美兩國應該在全球化過程中扮演積極推進與合作的角色,現在全球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兩國更應該起引領的作用。

「逆全球化、脫鉤、脫離接觸的力量正在世界各個角落湧現。我們越是在自己的邊界內退縮和固守,就越會造成我們所害怕的現實。」周建成說道。他還就如何應對全球面臨的這些重大挑戰提出了三點建議:

  • 當事情看起來困難時,邁出一小步也能帶來很大的不同;

  • 我們應該與那些跟我們持有不同觀點的人保持接觸;

  • 我們人人都有力量、也有責任積極參与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周建成在論壇開幕式上倡議,人人都應該考慮采取具體的行動,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將對話轉化為造福國際社會的可行解決方案。

論壇開幕當天,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吳紅波,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CCCWS)主任王立勇,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兼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ACCWS)院長于運全,歐洲政策中心(EPC)理事會主席、前愛爾蘭駐華大使戴克瀾(Declan Kelleher)在論壇上進行了主旨發言。

_____________

論壇主要議題:

「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兩天共舉行八場分論壇和圓桌對話,與會嘉賓們聚焦動蕩中的中美、中歐、中東的合作、競爭和地區和平等一系列國際熱點議題展開討論:

  • 開幕-變局中的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再思考

  • 歐盟項目「中歐智庫交流」圓桌-中歐關係:在不確定性中前行,

  • 分論壇:全球人才流動與治理,

  • 分論壇:全球商務區創新發展、

  • 大使圓桌-多極世界的多邊主義、

  • 企業圓桌-動蕩時代的全球貿易重構和企業戰略、

  • 中美圓桌:更光明的未來?中美關係與國際合作、

  • 氣候圓桌-塑造未來的全球氣候與自然治理、

  • 烏克蘭圓桌:烏克蘭和平前景:中歐之見

  • 特別專題論壇-多極世界中的中國與中東與報告會

➢ 分論壇一:巴以衝突解決路向何方

➢ 分論壇二:實現中東和平繁榮、穩定無核的可能性

➢ 分論壇三:獨立與主權:外部干預、狀態、規制以及非國家行為體的角色

_____________

關於中美交流基金會

中美交流基金會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創立的獨立非盈利機構。基金會旨在推動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互信、促進交流、增進了解。自2007年成立以來,基金會已經組織包括常春藤大學和非裔美國大學在內的超過2000多名美國學生訪華,亦每年組織中國大學生訪問美國,議題涵蓋政治、安全、科技、環境、反貧困倡議、創新及國際合作,深受中美大學生的歡迎。


Read next
Join our mission
More about our work
We support the China-U.S. relationship as a whole by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solutions that advance the common good.
We initiate and maintain trust-building measures through innovative programs, events, and conferences.
We are known for facilitating exchanges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institutions. Over 2,000 U.S. students have experienced this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