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第五屆中美香港論壇開幕,全球領導人呼籲團結、和平與合作

中美交流基金會主席趙令歡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
中美交流基金會總裁周建成

中美兩國大使、領導者與全球專家齊聚一堂,探討兩國面臨的挑戰與合作機遇

11 月 15 日,「2024 中美香港論壇」開幕,國際政要齊聚一堂,就中美關係展開討論和對話。本屆論壇由中美交流基金會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聯合主辦,是美國總統大選後首場 以中美關係為主題的全球性活動。今年論壇的主題是「回顧與展望」,它強調回顧兩國關係 過往成就的必要性,也為兩國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制定前瞻性議程。

論壇開幕式上,中國駐美大使謝鋒表示:「向前看,中美關係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何去 何從,兩國人民關心、國際社會矚目……中美各有關切,完全可以把問題擺到桌面上坦誠溝 通,通過平等協商尋求解決辦法……雙方要確立對話而非對抗、雙贏而非零和的交往基 調。」

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在隨後的發言中表示:「我們兩國政府有義務以有效的方式 管理雙邊關係。但是,中美兩國各行各業的民眾,包括學生、商界人士、青年專才、音樂 家、藝術家、運動員和學者,他們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展望 2025 年,美國駐華使團將全 力支持即將上任的唐納德·特朗普政府,幫助他和他的新團隊在處理複雜但又至關重要的對 華關係方面取得成功。」

孟加拉臨時政府首席顧問、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連續兩年在論壇發言。他 敦促中美兩國發揮作為「國際社會天然領導者」的影響力,強調兩國合作對應對全球挑戰至 關重要。在孟加拉正在進行轉型的背景下,尤努斯呼籲中美兩國做全世界道德領導力的榜 樣,從而「保障全球的未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表示:「我們希望兩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堅持通過 對話、磋商和談判妥善解決問題、管控分歧。我們希望兩國推動重點領域互利合作,推進農 產品、能源、醫藥、金融等傳統領域的合作,探索數字經濟、先進制造、綠色低碳等新興領 域的合作。我們希望兩國加強國際事務的協調,加強兩國應對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公共健 康等多邊領域的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和韌性,共同維護以聯合國為 核心的多邊合作機制。」

中美交流基金會主席趙令歡認為,「我們相聚在一個重要時刻,就在十天前,影響深遠的美 國總統大選結束了。中美兩國人民在各個層面的對話與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本論 壇為坦誠和建設性對話提供了平台,其目的是促進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這是我們的機會, 來為和平而富有建設性的中美關係做貢獻。」

中美交流基金會總裁周建成對嘉賓們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說:「香港中美論壇不是大會,它 是一年一度的工作聚首。全球領導人聚首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商業和藝術中心,參與塑造全 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本屆論壇不僅有更多女性領導者參加,還首次下設了青年項目,並 有來自歐洲、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演講嘉賓。我們還迎來世界經濟論壇等新夥伴的首次 參與。同時,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來自三個美國總統家族的代表。」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陸慷表示,儘管困難重重,但中國致力於維護穩定、健康、可持 續發展的雙邊關係的決心從未改變。中國一直努力尋求攜手合作,不僅是為造福兩國人民, 也為造福全世界。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董事會主席、第十二任美國貿易代表白茜芙說:「對於當前局勢,我們 有很多話可說,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兩國必須找到重回正軌的方法,為了穩定,為了商 業,為了和平,這都最符合兩國、兩國人民及全世界的利益。」

當天的高級別對話探討了人文交流的重要意義和中美雙邊貿易的未來,以及衛生和氣候倡議 合作為實現持久和平帶來的機遇。論壇亮點還包括大師課「傾聽的藝術」,它由美國總統藝 術與人文委員會文化特使卡拉·卡納萊斯主持,主要面向年輕人。受邀參加論壇的年輕人有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紐約大學等知名學府的學生。

論壇特別向促成中美建交的兩位關鍵人物吉米·卡特總統和已故的亨利·基辛格博士致敬, 後者自 2008 年中美交流基金會成立以來一直擔任基金會名譽顧問。卡特總統致力於推動和 平與人權,是新時代中美關係的締造者,基辛格博士是中美外交的先驅和全球外交政策領域 的決定性人物,他們的努力為中美雙邊接觸奠定了基礎。

論壇第二日為閉門圓桌會議,領導者們將就貿易、安全、氣候等複雜問題進行以解決方案為 導向的深入討論。



Read next
Join our mission
More about our work
We support the China-U.S. relationship as a whole by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solutions that advance the common good.
We initiate and maintain trust-building measures through innovative programs, events, and conferences.
We are known for facilitating exchanges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 from the world’s leading institutions. Over 2,000 U.S. students have experienced this program.